今年9月,日本政府宣布了一项计划股票配资集中网站,打算在未来五年内从印度引进5万名技术人才,来填补IT、护理和半导体等领域的劳动力缺口。这项政策并非突如其来,早在今年8月,日本首相石破茂与印度总理莫迪的会晤中,或许已经基本敲定了这项提议。
然而,一旦政策公布,日本民众的反应却相当激烈,尤其是右翼团体的反对声音几乎一波接一波。北海道和大阪街头甚至爆发了小规模的抗议活动,东京地区更是有人聚集在印度驻日使馆附近,公开表达对政府政策的不满。连平时较为温和的京都商家也联名向政府递交请愿书,反对这一政策。
本以为这项政策是为了缓解劳动力不足,没想到却引发了如此激烈的民众反应。这种矛盾瞬间暴露出来,尤其是在网络上,争议更是升级。有些网友甚至提出荒谬的理论,称让外国移民进入日本是“犹太人阴谋”,并拿出了东京都市长与犹太金融家乔治·索罗斯的合影,硬是说这是外国势力在操控日本的移民政策。更有甚者,还画了些夸张的“预言图”,描绘未来如果大量印度劳工涌入,日本的街头将满是咖喱店,会议室里日语、英语、印地语交织,造成极大混乱。
展开剩余76%此时,马斯克的公开言论更是火上浇油,他声援了反对移民的抗议者,并表示石破茂政府允许印度移民“入侵”,这是“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犯罪行为”。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激起了日本民众的情绪,使得争议愈发激烈。
不仅如此,日本近期的移民问题并不止这一件事。8月21日,日本国际援助机构(JICA)发布了“非洲家乡”计划,旨在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交流。但由于计划中的“家乡”二字,许多民众误解为是要接受移民定居,导致抗议声音再度爆发。市政府接到大量投诉电话,社交媒体上也充满了质疑,大家纷纷询问为什么要接受移民。由此可见,日本民众对移民问题的敏感度极高,尤其是对“移民”这一字眼的反应尤为强烈。
事实上,日本希望引进印度人才并非无缘无故。首先,日本当前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问题。经济的“失去的三十年”导致了日本年轻人对传统的终身雇佣和拼命加班的工作方式的疏远,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那些重复且要求高效的职位,往往无人愿意去做。日本的企业不得不通过挂横幅在地铁站招人,形成了与中国“一份工作难找”的情况截然相反的局面。
其次,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峻。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很高,而每年出生的婴儿不足34万,而死亡人数却超过83万,人口每年减少近50万。在这种情况下,虽然日本之前的移民政策非常严格,但老龄化压力迫使政府不得不考虑松动移民政策。
然而,问题也在于日本的移民制度仍然没有完善。目前,日本并没有专门的移民法,也没有中央政府来协调这项工作。引进人才的语言培训、文化适应等事务大多依赖地方政府和志愿者来处理。过去,外国驾照换日本驾照的简单流程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加,还有外国移民在治安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尚未解决,这些旧账还没处理干净,现在又推出了新的引才政策,难怪民众情绪波动如此之大。
日本自民党的应对策略显得有些无力,一方面宣称要实现“零非法移民”,加强边境管控来安抚民众情绪;另一方面,极右翼的“日本第一党”则借此机会炒作排外言论,吸引了不少支持者。可以看出,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既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,也不能让民众安心,甚至可能影响到即将到来的日本大选。
印度的情况则不同。虽然印度人口优势明显,2023年总人口超过中国,劳动力人口达5亿多,平均年龄为28岁,但这些人口并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。印度的劳动参与率较低,女性就业比例也少,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更重要的是,印度的土地改革不到位,工业化进程缓慢,制造业占比低,经济发展主要依赖IT服务业,呈现出一种“畸形”的结构。
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,日本面临的挑战也不小。美国凭借高薪资和英语环境,吸引了大量印度人才,而日本不仅无法提供类似的高薪待遇,语言障碍也使得印度人对日本的吸引力较低。即便日本提高薪资,本土民众可能也会因此产生不满;如果薪资不提高,则很难在这场争夺中占得优势。可以说,日本政府在这种两难的局面中,难以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。
与此同时,中国也在采取措施吸引印度人才。10月起,中国将推出K签证,为18至35岁、学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领域的年轻人提供机会。尽管这与日本的大规模引进印度劳工不同,但这一政策在印度媒体和社交平台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。
总的来说,日本的引才计划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股票配资集中网站,实际上却暴露出制度、文化和民众意愿之间的矛盾。移民政策的推进并不是简单的口号问题,而是需要先解决国内的基础问题,逐步让民众适应多元文化。未来,日本如何在吸引人才和维持社会稳定之间找到平衡,值得我们持续关注。而其他国家也应当吸取教训,在抢夺人才的同时,兼顾本土利益,避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